11月,Uber全球的服务器将停止中国区服务,优步App将在11月彻底失效。而Uber中国高级副总裁柳甄近日也发出将离开Uber中国的消息。
UBER中国高级副总裁柳甄发微信朋友圈,一封“给所有关心我和关注我的人”的文章,暗示了她离开Uber中国的消息。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等一系列配套细则也已研究制定完成,拟于近期发布。
网约车的出现让老司机们可以和乘客光明正大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约会”。当然网约车的出现也经历了争议的煎熬,随着《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布,似乎安抚了众人对网约车的质疑。
神州专车发布U+开放平台战略,承诺“永不抽成”。突然献媚难道真有这好事儿?细思极恐!
东南亚打车软件Grab获7.5亿美元融资,此轮融资由软银领投,据了解,该公司 2015 年开展的最近一轮融资时的估值已经达到 16 亿美元。同时Grab称,他们将继续在这一地区展开扩张,并将大力投资移动支付业务。
前的价格变化或许才是开始,未来或许还会有活动,但力度有限,价格上涨,直到接近出租车水准或许才是最终的局面。
除了收入不稳定、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之外,也有数位司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映目前专车司机身份不合规,担心钓鱼执法;平台评判机制偏向乘客,服务分无端下降等问题。
7月28日交通运输部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9月9日交通运输部公布《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和《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这给网约车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多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称,有关网约车管理的细则正在加紧制订当中,其中,安徽省表示省级层面暂不出台细则,由各市自行制定。目前还没有一个地方正式公布实施细则或征求意见稿。
新型业态超前于现行规章机制,从而使得监管松紧不一、左支右绌,这种局面虽然可以理解,但也昭示出管理者面对的挑战:网约车司机资格考试看似是在考司机,但实质上也是在考监管者、考出题者。
在收购Uber之后,滴滴涨价就从“狼来了”一步步变成现实。从上周起,滴滴顺风车价格再一次上涨了20%,一年之内涨价两次。
文|闲来说车这个世界套路太深,不懂就容易被忽悠。很多朋友都特别担心二手车,生怕被骗上当。不在一个圈里混久了,根本不了解这个圈子里的套路,所以才需要我们这些所谓的“老司机”领道。
滴滴试驾位于滴滴出行App最上方的服务标签阵列,位置仅跟代驾之后。以北京市为例,目前提供试驾的汽车品牌已经达到21个,其中长安汽车CS75、逸动和长城的哈弗H6等车型已经接入。
滴滴优步合并未向商务部申报,目前,商务部已对滴滴优步合并案开展反垄断调查,两次约谈滴滴出行,要求其说明交易情况、未申报的原因,提交有关文件、资料。
天津一汽营销创新,将联合滴滴,推200辆网约车供客户体验。在互联网汽车方面,已经基于信息化方面与华为合作,这也是跟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发展趋势
谷歌已在旧金山推出Waze拼车服务,并计划今年秋天向整个旧金山地区的 Waze用户开放这一项目。
那就是许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很容易就坠入“精神早衰”(我们国内第一或全球首家)和“英雄自负”(我牛或我老大牛)的文化陷阱里还不自知
出租车网约车订单和后台系统已经打通,可以让出租车司机在承接出租车单基础上,承接网约车订单。
备受关注的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满月”并将于两个月后正式开始实施,但地方细则的制定却步伐缓慢。
Uber的案例阐述了为何烧钱以及如何烧钱的问题。同时,为了避免清算结局,文中也提到一种“绝对不能再扔钱进火堆”情况。
随着网约车新政满月,不少消费者抱怨价格上涨;一些司机弃平台转行;地方政府监管变味
随着网约车新政满月,更完整的政策监管还很难在短期内令市场走向成熟。不少消费者抱怨价格上涨;一些司机弃平台转行;地方政府监管变味……新政落地过程中,必然经历挑战与阵痛。
近日,滴滴出行在收购优步中国后,再次对计价方法进行了调整,从过去的抽取服务费模式,改为司机和乘客分开计价模式,不再收取20%的服务费,而是获得司机端和乘客端的价差收益。
相较于专车管理,租车服务需要更强的企业管理经验。“租车是一个相对低频而运营难度更大的市场,具体表现为线下问题较多,运营环境复杂,投入较大等。
“无司机”租车领域,以P2P、分时租赁等模式创新,尚未出现这类服务的市场寡头,可以说想象空间巨大。
在与优步达成合作后,滴滴出行开始对计价方式做出一些调整。昨天滴滴开始试点新的计价方式,即司机、乘客分开计价。
滴滴到底是什么?是一个互联网技术平台?还是会成为一个超级无敌大的汽车租赁公司?
以首汽约车为代表的网约车“国家队”正在加速拓展市场;而类似航班管家旗下自营的伙力专车等小众品牌网约车平台则加大补贴营销力度。
多地媒体曝出的涨价信息后发现,网约车价格上涨幅度普遍在20%—30%之间。因为平台对车主无法提供服务增值空间,为此未明显改善行业整体服务。